“賴班族”:指那些下班還不走,一直賴在辦公室電腦前的人,他們呆在公司的時間比在家以及其他社交場所還要多。最基本的特征,那就是下班后沒有回家的欲望,只想賴在辦公室消磨時間。
11月4日,本欄目就甬城白領“賴班”現(xiàn)狀作了一個調查,結果顯示:7成白領有“賴班”經歷,而在這些“賴班族”中,有5成為了避開高峰期而“賴班”,有3成因為寂寞而“賴班”,其他人則因為工作而“賴班”。
車子堵路上不如賴單位逛網店
上下班高峰期,一旦被堵在路上,那就變成了罐頭里的沙丁魚。
為了不做罐頭里的沙丁魚,在海曙區(qū)上班的范小姐選擇了下班后“經常”賴在辦公室,以避開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擁堵。
每天傍晚5點半下班后,范小姐先去單位食堂吃晚飯,晚上6點左右回到自己辦公室,然后打開網頁開始逛網店;7點到7點半左右,正式“下班”開車回家。
“海曙這一帶寫字樓、商圈非常集中,上下班人多,真要堵起車來可讓人受不了。”范小姐稱自己有“路怒癥”,如果遇到長時間堵車,情緒會非常焦躁。
上個月初,范小姐因在中山西路上堵了近半小時,開車一急就和別人的車追尾了。那次,不僅回家更晚了,還賠了別人一筆錢。
自那以后,范小姐就成了徹底的“賴班族”。“在單位里喝杯咖啡,上網逛網店買買東西,也是蠻悠閑的事情,沒必要在五六點鐘的下班高峰期和人家搶車道。”范小姐嘗試了幾次“賴班”后,發(fā)現(xiàn)7點或者7點半之后,開車走環(huán)城西路,不到20分鐘就能回到位于青林灣的家里,“關鍵是不用被堵在路上。”
在這次“賴班”原因調查中,像范小姐這樣的白領還有很多,如在鄞州商會上班的唐娜、讀者“駿恒”、網友“一抹月色”等超過5成的“賴班族”都是為了“避開高峰期”而“賴班”。
單位“老賴”組團玩游戲打發(fā)寂寞
根據一項數據顯示,寧波是浙江外來人口第一大市,目前外來人口已經突破430萬。外來務工人員在這座城市打拼的同時,寂寞成為很多白領心底的“傷”。
晚上8點,上班的人多數都回到家,有的甚至躺在被窩看電視,而“老賴”詹先生這個時間點還可能在辦公室里“奮戰(zhàn)”。
詹先生,31歲,諸暨人,現(xiàn)在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主管。在同事眼里交際廣泛的“詹主任”,卻自嘲是一名“老賴”“賴班”時間在2小時以上,有時候甚至超過4小時。
詹先生之所以“賴班”,是因為生活中談得攏的朋友不多,下班后也是靠打游戲過日子,“回家一樣是打游戲看小說,在單位還有其他幾個‘老賴’一起聯(lián)機打游戲呢。”
俞小婷,26歲,3年前離開江西到寧波,一個人租房、工作。通常18點下班后,俞小婷打完卡,回到辦公室繼續(xù)呆著。“男朋友在杭州工作,我下班回家也是一個人,面對空蕩蕩的房子,心里沒有歸屬感。”俞小婷說,下班后賴在辦公室里,可以做一天未完成的工作,也可以蹭下辦公室的WIFI(無線)網絡和男朋友進行手機視頻。
在這次“賴班”原因調查中,因為寂寞而“賴班”的占“賴班族”人數的3成。
白天工作未完成留下來慢慢補
“賴班”,也不是所有人是因為怕堵車和寂寞。在這次“賴班”原因調查中,有2成人是“為了未完成的工作”而“賴班”。
郭航標是百丈路某企業(yè)管理咨詢公司的培訓顧問,在調查中,他表示自己偶爾也會“賴班”。
“我‘賴班’多數是因為要把白天沒完成的工作做完。”因為第二天可能要準備大量的講習資料,提前理一遍內容是郭航標的工作習慣。
為什么這個不是加班而要說“賴班”呢?郭航標對“賴班”有個非常明確的概念:加班的工作狀態(tài)通常是很緊迫,必須要完成才能“下班”,而“賴班”只是因為在辦公室有工作的氛圍,而留下來做事。
“比如一件上班時15分鐘能完成的工作,在‘賴班’期間,我會用很放松的狀態(tài),花上半個多小時去完成它,做工作的時候還能看看網頁做做其他事情。”郭航標把這種“賴班”時的工作狀態(tài)稱為享受。
另外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讀者,更是透露了一些“賴班族”的職場內幕,“混辦公室,比老板早到公司,比老板晚下班。至于做什么,那是其次的,態(tài)度要好。”
這次調查數據還顯示,幾乎所有“賴班族”的周圍都有“賴班”的人;而從老板或領導對“賴班”的反應來看,基本都是“當做沒看到”,僅有1人經歷過了“馬上公布條例,禁止‘賴班"。